“修复好的阀组大家记得多清洗两次,高压胶管打压试验成功后的成品及时归位摆放整齐......”
在枣矿集团柴里煤矿电液控修复基地,不时传来高压胶管打压的声音,电液控班班长李国亮正和工友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化融合”管理成果,更好地发挥井下液压支架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柴里煤矿在机电设施制修厂成立电液控修复基地,通过职工在生产实际中自行检修调试、摸索创新出一套成熟的检修工艺流程,对井下回收上来的废旧电液控阀组做修复,实现“小作坊”产生大效益。
“电液控制管理系统是电液支架的‘大脑’,是矿井支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这不起眼的一个小阀更换成本就要9万元,每月平均损坏30个左右,确实成本支出太高,于是我们就产生自己修复的念头,为企业降本增效。”谈及成立电液控修复基地的初衷,机电设施制修厂党支部书记刘进水坚定地说道。
“那时候,厂家轻而易举就能修复,在我们手里常常需要反复费老半天劲儿,基本上还会白干……”李国亮道出当时的感受。可是面对压力和责任,他们没退缩和气馁。
厂家不提供阀体阀芯大小尺寸型号等信息,他们就自行测量;厂家不提供专业方面技术知识,他们就从有关专业书籍、网上和资料中学习电液控阀组修复知识,然后对新旧设备一件一件对比查看;实践操作一次一次失败,他们就组织人员到国内电液控阀组专业制造厂家进行调研和对标学习,及时获得技术、装备、备件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班组成员们在一次次理论和实践磨合中补短板、强素质、练内功,对各种修复程序做详细记录。通过不断摸索经验、总结教训,采取清洗打磨、阀串修复、先导电磁阀预检修复、更换密封件等措施,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就熟练掌握了电液控阀组修理的基本思路、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等,实现了电液控阀组修复能力达到同行业一流水平。
走进修复基地,只见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井下回收的旧阀组进行“一次拆解、外部卫生清理打磨、二次拆解、清洗池一次清洗、阻垢剂浸泡除垢、二次清洗、更换密封、组装、打压试验、完好设备上架码放”等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完好的电液控阀组就修复完成了。
“可别小瞧这‘小作坊’,电液控阀每套阀组含20个阀芯,10个先导阀,每套采购价9万元,修复成本2.7万元,平均每套可节约6.3万元,年均可修复电液控300余套,可实现创效1000多万元哩!”他们的努力有了不错的回报,厂长徐化伟满是欣喜。
面对电液主控阀等无数个组成液压支架的零部件,他们不仅能通过“望、闻、问、切”解决液压系统的疑难杂症,还能通过“小改善”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
“我们班大多是女职工,原来拆解设备都是蹲在地上工作,除锈、上螺丝费时费力,现在有了阀件操作台和气动拆阀装置等电动工具,能节约50%的劳动力。”班组职工郭淑萍说。
他们发挥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工制作了阀件操作台,从拆解、清洗、再拆解、再清洗、组装、检测、完好阀组上架,在阀件操作台形成流水线作业,极大提升工效和工时利用。并经过数百次试验,研制发明了“气动拆阀装置”,对电液控阀芯和阀芯解体平台等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气缸提供动力代替手锤,大幅度的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